close
那日,準備數樣水果來龍山寺特為生病的公公拜拜祈福,
雖已過登記光明燈的熱潮,車位好停,
然而一年到頭香火鼎盛的龍山寺,信男信女人流如織,觀光客絡繹不絕。
供奉主菩薩區人手一冊或坐圍繞或站中庭,時間一到齊聲誦經;
後殿左側華陀區、文昌區皆有信徒祈求保佑身體康復或金榜題名;
右側月下老人與註生娘娘肩負人間婚姻與繁衍的重任最是熙熙攘攘;
觀光團領隊操著外語領著旅客細說龍山寺的歷史文化與藝術。
從小跟著母親大神小廟四處拜拜祈福,
從家裡的地基主、村里的土地公、
鄉裡的寺廟到大市區裡的各個廟宇祈求家人平安健康、
孩子學業進步、困境何時揮別,
懵懂的我總是跟著拜就對了,
正所謂有拜有保庇的道理。
只是當時年歲輕叛逆心起,
偶爾頂嘴,媽媽總語帶喝斥說不可在神明前胡言亂語。
神人之間的溝通靠擲筊,
記憶中擲出聖筊的機率不高,
很常時候是笑筊,
媽媽總是不停不停的再擲、不停不停的向神明再祈求。
不得不自己在稍長後漸漸明白,
神明不能法力無邊,
祂也只能盡神力聽天命,
該是你的是你的,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。
拜拜其實是求心安。
直到結婚了,
媽媽還為我在台北詢問到一處廟希望我每年過年前後報到,
而我緊守母親的愛心,
延續拜了很多年,也
成了一種習慣,不拜不心安,
直到921大地震發生,
廟旁隔一條巷子有一棟大樓是台北市唯一嚴重倒榻的大樓,
地震發生當時大樓朝著廟的方向漸漸傾斜,
就在千鈞一髮快要壓到廟之際停住了,
廟奇蹟毫髮無傷,令人嘖嘖稱奇啊!
物換星移,也許只是因為習慣變了,
每年會來龍山寺祈福,庶民的生活壓力往往無處可申,
或只是小小的寄託,信仰成了依靠。
兔也 2015.02.06
全站熱搜